国际金融
主办单位: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
国际刊号:1673-8489
国内刊号:11-1373/F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9278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“圈”出国际金融之都

伦敦眼(London Eye)的现代化和伦敦塔(Tower of London)的古朴,两者完美结合成为了现代“大伦敦”经济圈和伦敦金融城的标志。伦敦与北京类似,既是世界性大城市,也是英国首都,只不过中国人熟悉的“伦敦市”,实际是大伦敦市。
  大伦敦市经过196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,共分33个行政区,由三部分组成:最核心的伦敦金融城,大约等同于北京的皇城内城区域(俗称“四九城”);伦敦城外12个市区称为内伦敦,面积约为303平方公里,地位略同于北京的朝阳、海淀、丰台、石景山四区;其它20个区为外伦敦,大约等于北京的郊区。
  英国人熟悉的“伦敦市”,指的是City of London,主体位于泰晤士河北岸的核心区域,即金融界大名鼎鼎的寸金之地――“伦敦金融城”。该城原有面积一平方英里,因此伦敦人亲切地称为“那一平方英里”(The square Mile)。
  虽然被细分为33个市区,但“大伦敦”经济圈的政府职能划分却非常简单。大伦敦市政府(Greater London Authority)级别下,分伦敦区政府(London Borough council)和伦敦城市公司(The City of London Cooperation),拥有同等的行政级别。伦敦区政府负责管理内、外伦敦的32个区,伦敦城市公司则专门负责核心区“那一平方英里”。
  
  同心圆+反磁力模式
  
  “大伦敦”经济圈最初的设计模式来源于1937年英国政府成立的“巴罗委员会”,并由该委员会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规划报告,其后陆续制订了伦敦市和伦敦郡规划。“大伦敦”经济圈以伦敦金融城为中心,向外扩散至大伦敦的32个行政区域,并建设M25环城高速公路,形成第二层同心圆。在“大伦敦”市区外,基于环保构想,建设了第三层绿带环(Green Belt)。
  1946年《新城法》通过后,掀起了新城建设运动,到十九世纪50年代末,在距伦敦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,建成8个被称为伦敦新城的卫星城,目的是为解决城市人口集中、住房条件恶化、工业发展用地紧缺等问题。目标是“既能生活又能工作,内部平衡和自给自足”。
 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新城千方百计引进工业,并注意避免工业部门单一化。在新城区,配有完善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,以满足居民工作和日常生活需要。例如,伦敦西北的米尔顿凯恩斯(Milton Keynes)具备了较为完善且独立的城镇功能,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,不再依赖母城解决基本生活和工作的问题,大大减少了母城与卫星城之间的通勤压力,事实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区域性城镇。
  此后,政府为打破同心圆模式的封闭性,又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(M1、M11、M4)向城市向外扩展,形成三条长廊地带,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“反磁力吸引中心”作用的城市,以期在更大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、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。以M1为例,南起伦敦,北通纽卡斯尔(New Castle),即贯穿了卢顿、米尔顿凯恩斯等环伦敦卫星城,又构成了通往伯明翰、谢菲尔德、曼彻斯特等几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型城镇的高速交通,形成城市带的同时,成为产业革命后英国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。
  
  关键的“绿带”
  
  “大伦敦”经济圈模式虽已确立,但在实际操作时难免遇到阻碍。其中,最为突出的矛盾集中在“绿带”建设上。出于对优化伦敦市内环境和防止城市无限制膨胀的考虑,英国政府在“大伦敦”外套上了“绿色紧箍咒”。此举引起了与大伦敦市接壤的几个郡政府和“绿带”地区土地所有者的不满。
  经过多方博弈,英国议会于1938年制定了《绿带法》,从法律层面对与“绿带”相关的白金汉(Buckingham)、爱色克斯(Essex)、赫特福德(Hertfordshire)、萨里(Surrey)和大伦敦市(Greater London)等几个区域政府进行约束。《绿带法》中对“绿带”土地的出让、使用、租赁权进行了限制,即土地个人所有者与当地政府签订“绿带”土地使用合同,继而得到由当地政府提供的资金补偿(主要来源于各地绿色组织的捐款)。
  随着金融业的兴盛,伦敦金融城如磁石般吸引着本国,乃至世界各国的劳动力涌入。由于核心城市规模太大产生了一系列问题,诸如交通拥挤、地价飞涨、环境污染、人居环境恶化等,内生了一股“外溢”的力量,其动力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郊区化,而平衡“外溢”的关键是“绿带”。
  城外大范围环绕绿色植被,提高了周边居住环境,加之“绿带”外拥有8座卫星城和大批“功能型”城镇,促进了人口向外扩散,在政府的引导和强大的法律效应下,英国成功完成了城市“外溢”的进程。
  
  “金丝雀”打破贫富地界
  
  伦敦总就业人口中约五分之四在金融保险业中,比所有工业部门职工总和还要多。作为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,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市场、欧洲美元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。除了作为世界四大股票交易所Z-的伦敦股票交易所,伦敦还有众多的商品交易所,从事着有色金属、羊毛、橡胶、咖啡、油料、古玩等贵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的买卖。国际金融机构和众多国际组织在伦敦设立分部,这让伦敦金融城“那一平方英里”显得过于狭小拥挤,而且出现了土地和住房价格飞涨、交通拥挤严重等问题。相反,伦敦东部地区吸引的投资很少,失业率高,废弃土地大量积存,处于衰退状态。
  为了缓解城区发展不平衡,伦敦大学(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)教授、欧盟空间计划委员会成员罗宾・汤普森参与了伦敦东部新城的规划设计。据汤普森介绍,位于东伦敦港口区(Dockland)的金丝雀港(Canary Wharf)是东伦敦地区改造的典型。在那里建造起高高的办公楼,引进轻轨,使之成为东伦敦的“金融城”,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。
  “金丝雀港还会有进一步发展,”汤普森表示,现在金丝雀港有伦敦第三大购物中心,新建很多住宅,超市、餐饮也随之注入。2012伦敦奥运会的建设工作还在进行中,随着奥运场馆和周边服务设施的建成,伦敦东部会出现奥运新城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国际金融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国际金融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